定義
藥物流產是通過口服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兩種藥物組合,阻斷孕激素作用並誘發子宮收縮,促使胚胎排出體外的壹種終止妊娠方式,適用於停經49天以內且無心、肝、腎疾病的早期妊娠者,也常用於手術人流的高危對象,如有多胎史、刮宮產史、子宮畸形等患者,但不適用於異位妊娠(如宮外孕)。以下從原理、步驟、風險、註意事項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
原理
米非司酮作為孕酮受體拮抗劑,競爭性抑制孕酮活性,導致蛻膜組織壞死、絨毛受損,胚胎失去營養供應而停止發育。同時,它可促進宮頸膠原纖維降解,使宮頸軟化擴張,為後續胚胎排出創造通道。米索前列醇作為前列腺素類似物,能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頻率和幅度,推動胚胎及蛻膜組織從宮腔剝離排出。藥物聯用可促使螺旋動脈收縮,減少子宮血流,加速蛻膜組織缺血壞死,最終完成妊娠物清除。
步驟
用藥前檢查:需完善超聲檢查確認宮內妊娠及孕周,抽血檢測血常規、凝血功能等排除禁忌證。醫生會評估身體狀況並簽署知情同意書。
服用米非司酮:首次用藥為米非司酮,通過拮抗孕激素使胚胎停止發育並軟化宮頸。服藥後可能出現輕微腹痛或陰道出血,需密切觀察。
服用米索前列醇:間隔24-48小時後服用米索前列醇,該藥物可引起子宮收縮促進妊娠物排出。用藥後6小時內需在醫療機構觀察陰道出血量及組織排出情況。
觀察妊娠組織排出:妊娠物排出後需進行超聲復查確認流產完整性,若發現不全流產需及時清宮。
復查隨訪:流產後2周需返院復查血HCG水平及子宮恢復情況,期間禁止盆浴及性生活,出現發熱或大出血需立即就醫。
風險
過敏反應:使用藥物過程中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從輕微的惡心、嘔吐、腹瀉、皮疹等到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傷、過敏性休克等。
大出血:容易發生流產不全時會出現大出血,如果不能及時糾正會危及生命。
宮腔疾病:長時間的陰道出血容易誘發宮腔感染,導致子宮內膜炎、盆腔附件炎,或甚至不孕。
不完全流產:藥物流產尚不能達到100%的流產率,其中的原因如女性懷孕超過50天,或少數人由於對藥物不敏感等從而導致藥物流產失敗或引起不全流產,需要進行清宮或刮宮來終止妊娠。這部分大約占藥物流產的10%。
月經失調:藥物流產可能對月經周期產生影響,導致月經不規律、經量過多或過少等問題。
長期影響:長期來看,藥物流產可能對生育能力產生潛在影響,但具體情況因個體差異而異。

註意事項
遵醫囑用藥:藥物流產需嚴格按醫生開具的處方用藥,不可自行增減劑量或更改服藥時間。米非司酮片與米索前列醇片是常用藥物組合,前者用於阻斷孕激素作用,後者促進子宮收縮排出妊娠組織。服藥前後需空腹,避免藥物吸收受影響。若出現嚴重嘔吐或腹瀉,需及時聯系醫生調整用藥方案。
觀察出血情況:用藥後會出現陰道出血和腹痛,出血量通常相當於或略多於月經量,持續1-2周。需記錄出血量變化,若出血超過月經量2倍、持續3小時以上或有大血塊排出,可能提示不全流產,需立即就醫。流產後1周內突然出血增多也需警惕宮腔殘留。
預防感染:流產後子宮頸口開放,需保持會陰清潔,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2周內禁止盆浴、遊泳和性生活。可遵醫囑服用頭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預防感染。出現發熱、分泌物異味、下腹持續性疼痛等感染癥狀時,需及時就醫進行抗感染治療。
飲食調理:流產後應補充優質蛋白和鐵元素,適量食用瘦肉、動物肝臟、菠菜等食物。避免生冷辛辣刺激飲食,禁食人參、當歸等活血藥材。可配合益母草顆粒促進子宮恢復,但需與流產藥物間隔2小時以上服用。適當飲用紅糖姜茶有助於緩解腹痛。
定期復查:流產後7-10天需復查B超確認妊娠組織是否完全排出,必要時行清宮術。血HCG水平監測需持續至恢復正常。
休息與避孕:1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註意避孕至少3-6個月。若出現月經異常或持續閉經,需排查宮腔粘連等並發癥。流產後需臥床休息2-3天,保持外陰幹燥清潔,勤換衛生巾。可適當活動促進宮腔積血排出,但應避免久坐久站。註意保暖避免受涼,禁止吸煙飲酒。觀察體溫變化,出現頭暈乏力等貧血癥狀時可服用琥珀酸亞鐵片。心理疏導同樣重要,可通過聽音樂、閱讀等方式緩解焦慮情緒。



